

奋楫笃行谋新篇,创新实干促振兴。习 近 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: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,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……加快建设农业强国,扎实推动乡村产业、人才、文化、生态、组织振兴。”保利工艺响应国家号召,满怀家国情怀,秉承精准、特色、长效三大原则,依靠路径创新,激发内生动力,汇集各方禀赋,合理统筹综合要素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激活乡村振兴“新动能”,探索出独具特色、彰显担当的“工艺方案”,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“工艺智慧”。即日起,党群工作办公室推出“乡村振兴 ‘艺’路同行”专栏,刊发保利工艺助力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,展现出的新风新尚,彰显央企担当。 乌蒙山磅礴巍峨,牛栏江川流不息。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地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,是云南省贫困面最大、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。如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时代考题,激荡在乌蒙大地的高山峡谷间。 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按照习 近 平总书记“尽锐出战、决战决胜”的要求,选派优秀干部赴脱贫攻坚一线。2017年8月,王忠林主动请缨担任云南省鲁甸县江底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,5年来,王忠林用脚步丈量江底社区的每一寸土地,察实情、补不足、抓重点、讲方法,用心用情为江底社区发展倾注心血,实现对口帮扶工作的新突破,2021年获得云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,个人事迹被《学习强国》《昭通日报》等媒体报道。 常穿:“一身泥衣” “刚开始驻村的时候,对村情户情不熟、底数不清,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、把握不准……,要补好这个短板,调查研究至关重要。”驻村之初,他将走村入户调研作为首要工作任务,用了两个多月时间遍访江底社区所有农户,认门认户认人,问需问难问急,情况一户户熟悉,问题一项项梳理,深入分析每一户的致贫原因,精准规划每一家的帮扶措施。 江底社区生活很艰苦,工作条件也很简陋,社区没有公务用车,入户遍访、采集信息只能靠徒步。最远的居民组距离社区有5公里的盘山路,步行需要2个小时,遇上雨季更是一身泥泞,早出晚归、爬坡上坎是常态,有时为了统计数据,工作到凌晨也是常有的事。 工作中的困难都可以克服,但脱贫攻坚的进程丝毫不能耽误,有了前期调研工作,王忠林对江底社区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,在自己的驻村工作日志本上画出了江底社区基本概况草图,一幅脱贫攻坚的作战图在自己的心中更加清晰。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,王忠林与江底社区群众慢慢地熟络起来,交谈的话题多了,心也更近了,也让他这个“外地人”成为“村里人”、“自己人”。 对此,王忠林回想自己这5年的经历,不禁感叹地说:“抓落实就是这样,必须做到身入心至,始终对村民满怀真情。只有脚下沾满泥土,时时处处让自己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想问题、办事情,始终做到感同身受,问题才会看的准,工作才能搞得实。” 常思:“有个好支部” 有效的扶贫需要精准的设计,需要对贫困群众观念、知识、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。“江底社区海拔最高1823米,最低也有1200米,自然条件恶劣、产业基础薄弱、基础设施落后、村集体收入为0,思想的滞后则是制约江底社区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。”这是王忠林在帮扶日志中写下的一段话。通过陆续走村入户调研,王忠林找出了江底社区贫困的症结所在和实现脱贫的关键所在,提出了“党建引领促脱贫,思想提升战攻坚”的工作思路。 王忠林经常讲一句话:“给钱给物,不如建个好支部”,江底社区建档立卡贫困户267户790人、贫困发生率2%,有文化有想法的人基本外出务工,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1岁,潘寨党支部、海子党支部没有支部书记、更没有党员活动室,组织力量十分薄弱,要想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真的是天方夜谭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王忠林与社区两委商议,积极向上级党委政府汇报,在党员中逐一筛选,多次上门做工作,选举有干劲的杨开忠担任潘寨党支部书记,选举年富力强的宋升团担任海子党支部书记,还向单位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申请资金30万元援建海子党员活动室。 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,王忠林在针对江底社区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,选贤任能、引育用留,让更多有能力有情怀有担当的外出务工人员留了下来,参与家乡建设和发展,江底社区居民经常说,“工作队来得很好、社区干部选配得也很好,这几年要比过去十多年做的事还多几倍。”昭通市、鲁甸县领导们的共识是:“有忠林在负责,我们就放心!”。2021年江底社区党总支分别获得昭通市、鲁甸县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称号;8月,所属江底社区中坪党支部被云南省委组织部命名为“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”。 扶贫先扶志,扶贫必扶智。扶志就是扶思想、扶观念、扶信心;扶智就是扶知识、扶技术、扶方法。有了奋斗的愿望和意志,有了正确的路子和方法,扶起来的贫困群众才能硬得起腰杆、迈得开脚步,走上小康之路。为了让滇绣在鲁甸蓬勃发展,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“工艺智慧”,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和鲁甸县委、县政府等多方主体达成共识,合力打造“滇绣之县”。 王忠林率先将滇绣项目引进江底社区,依托江底中学开设滇绣培训班,形成了从建档立卡贫困户、农村留守妇女、特殊残疾人员及刺绣爱好者中先选拔“种子”参加专业培训和交流培养,再作为新师资绣娘在更多的教学点向更多的人传道授业,“串线连片”推动滇绣产业的优化布局,创新打造“文化细胞分蘖”的扶贫方式,在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,也让传统滇绣工艺焕发生机,“绣”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新画卷。 常念:“我们江底” “我到江底之前,对当地恶劣的自然条件就有耳闻,当到了这里,发现虽然自然条件很差,但也并不是无可利用。我老家的辣椒很有名,于是我回家的时候带了一点辣椒籽,想着是否可以试种,也想让江底的老乡们吃到好的辣椒。不成想,辣椒在江底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,现在已经形成一片片的红火辣椒产业。”偶然的机会让王忠林找到了江底社区脱贫致富的“好路子”,鲁甸有“一山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独特立体气候条件,辣椒、花椒、核桃生长在空气清新、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,色泽光鲜、口感极佳、辣而不燥、香而醇厚,在市场上极具竞争力,产品供不应求。 在王忠林的协调下,中国工艺集团有限公司投入专项资金,帮助江底社区建设特色种养殖基地,探索开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,大力发展邱北辣椒、花椒、核桃特色种植,引领群众走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产业发展路径,盘活壮大集体经济,“点亮”江底社区群众的增收致富路,带动220户建档立卡户增收,真正实现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农民变股东。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,王忠林寻求多方资源支持,带领江底社区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、教育扶贫、危房改造及人居环境整治提升,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。如今江底社区旧貌换新颜,东风吹来满眼春,育孕着无限生机。村道路宽阔平整,12个居民小组安装配备高音喇叭和照明灯,社区办公设备配齐六台电脑,设置贫困大学生专项助学金,输送贫困家庭子女到“保利星火班”68人,3+2培训人员已全部稳岗就业,人均收入年5万元以上,实现了教育帮扶和就业扶贫的有效对接。 常言道:在一个地方住满一定时间,可称为故乡。所以王忠林总说江底是他的第二个故乡,开口闭口总是“我们的江底”。在他的笔记本里醒目地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习 近 平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全国困难群众。这句话使我驻村期间铭记在心,想到习总书记在陕西省梁家河七年多的知青生涯,我还只是5年,再说现在条件比以前好”。回想起挂职江底社区第一书记的5年时间,他经常会和家人、亲友讲,有幸参与这场波澜壮阔的、酸甜苦辣的脱贫攻坚战斗,能亲身参与这一伟大崇高的历史进程,是一生难得的经历。王忠林在驻村期间,记录了帮扶日志14本,遍访日记4本,基层党建工作笔记2本,各种会议记录4本,这些记录,既是一名央企干部在基层一线工作的心路历程,更是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战场的责任担当。 脱贫梦圆,再启新程。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,王忠林扎根江底社区,一锤接着一锤敲,一年接着一年干,同江底社区人民群众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用奋斗续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。